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重格物 明心境——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5-03 09:56:17
重格物 明心境——学习《大学》心得体会[此文共1588字]

重格物 明心境——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房山区南窖乡社区成人职业学校 陈平

 

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很早以前就接触过这本书,最近也经常在早晨基础教育的学校里听到朗朗的读《大学》的孩子们的声音,每次听到我的思绪都不禁会出现短暂的停顿,仔细分辨读的是哪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对于像《论语》、《大学》这种儒家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优秀的、经典的道理是永恒的,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的,这是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我觉得我的态度应该是比较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对诸如《大学》这样的中国经典文学的理解是肤浅的,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但总碍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一直停滞不前。

 也许是机缘巧合,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教科院组织的“北京市农村成人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并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讲师团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就是《大学》。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的聆听了包括学习大学的重要意义、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等内容,从学习者的角度听取了马教授对大学的讲解。下面就说说我的学习感悟,也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

且不说国家政策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单从儒学在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来看,就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再者,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金钱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蚀等,影响着中国年轻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华儿女。从这一点来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明明德”与“克己复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升个人国学文化底蕴,也应该做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一观点在开班当天王东江处长那热情洋溢的讲话,那充满期待的口吻,证实了我的观点。所以,我非常感谢教科院安排的这次培训。

马教授那种待人谦和的性格,给我以长者和儒学弘扬者的感觉,而讲解的内容给我以行政领导或者退休老干部感觉,换句话说,我是学到了从政层面的大学。

回忆整个学习内容,给我最深刻的是“格物致知”、“明明德”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道理,都是修身的范畴,但是在生活中做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格物”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宋代朱熹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简单理解为观察分析万事万物并解其根本,转化为人心灵之认识,而得其道,并以致其知。 明代王阳明认为格为“正”,物为“意念”,“格物”就是要人纠正意念的不正, 克服内心的非道德意识, 从而恢复其本体的至善或“良知”。也有佛学大师认为“格物致知”是格除掉人心之物欲,方能显其本有真知。这些解释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或者生活环境中产生的,虽看着不尽相同,但归结起来都是深层次的挖据事物本质,而获得某些知识或者达到某种境界。在我看来“格物致知”其实就是探究、认识事物的规律或本质,而获得知识或真理,更深层的含义如果从“致知格物”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做事情我们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格物致知”又怎么会有“拔苗助长”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该谨遵“格物致知”。

“明明德”的理解,分歧不多,意思是人要弘扬光明的德性。用在当下就是弘扬正能量。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要以格物致知的态度去明明德。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千古锦句,在这里不多说了。

四次培训结束,留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学校里虽然有绕梁的《大学》读书声,而没有几个孩子懂得它的含义,甚至没有几个老师说的上来,更不用说“学而时习之”了。生活中夸大其词、拔苗助长、精神空虚的也大有人在,我希望有关专家和领导能掀起一阵重拾儒学经典之风,希望北京教科院的领导和老师出一套有关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诸如《身边的经典》之类的教材或者微课,以为广大公民提供优质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重格物 明心境——学习《大学》心得体会[此文共158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奶茶文秘网 www.naichacy.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