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做个思想者读后感
《教师,做个思想者》,在传递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做一个优秀的教海探航水手的真谛,教师,做个思想者读后感。
读着这么多“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区别,我不禁自惭形愧,脸红发热起来,追求了这么多年“教育家”的梦想,以为发表获奖了几篇论文就是教育家,上了几堂公开课就是教育家,原来自己还戴着“教书匠”的帽子。
我们没有太多的思考,也没有太大的改变,渐渐,教师教得精疲力尽,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艺术的殿堂居然变成了一个流水线、加工厂,读后感《教师,做个思想者读后感》。 我们显然还只是一个“教书匠”。
我既没有孔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没有薛法根、孙双金的教育艺术,何来思想?张俊平老师在书中写道,教师做一个“思想者”有五件事不可或缺:一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二是对自己有清醒的头脑,三是善于拿来,四是与时俱进,五是有良好的心理定势。我恍然大悟,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的思想就来自我的教育实践,就来自我对教育的感悟、理解和创造! 读了《教师,做个思想者》一书后,感到差距很大,无论是教育教学水平还是思想认识,我决定以后要常看书,多与孔子书院的老师做朋友,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第二篇:思想者博客
思想者博客——牛博作者未被关博客地址
1、转自和老和菜头博客(原帖地址) 连岳---第八大洲 梁文道
drunkpiano---情书
黄集伟---词语笔记
魔鬼教官---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王佩---白板报
莫之许---莫谈国是
宋石男---创造社新任社长
羊小倭---汉奸要理直气壮
吴禮---吾讲斯美 科学松鼠会
柴静---观察
陈晓卿:人黄猪老
钱烈宪---钱烈宪要发炎 陈志武
傅国涌---追寻失去的传统
郭凯---郭凯经济笔记
北风---醉人呓语
老六---见招拆招 卓别灵
李华芳---小李匪盗
钟良---大牛无形
令狐补充---呼喊与细语 茅于轼
牟森---牟春光阅读志
熊培云---思想国
薛兆丰---新制度主义时代
叶三---唾面自干 张五常 张晓舟
赵牧---赵牧博客
周其仁: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庄哈佛x黄耶鲁 李银河
羽良---牧师物语 李普曼
冉云飞---匪话连篇
十年砍柴---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的斧头
2、转自“艾康特说”博客(原帖地址) ? ?
? ? ? ? ? ?李华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苗炜阿丁王小峰黄章晋茅于轼艾未未莫之许陈志武熊培云:思想国 (要翻墙)韩寒
欢迎来我的空间:http://hi.baidu.com/zhiyao3
第三篇:思想者的足迹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涅瓦河水优雅地从彼得兴建的城里流过,流过普希金,流过柴科夫斯基,流进你我的心田……”结束了在*的研修访问,记者面前的*,一向的儒雅与严谨中,似乎平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进高校、宿农家,年逾花甲的*,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异国他乡的各个角落。而六个月的访问对他而言,不过是四十多年从教、十几年从政求真求实一以贯之的一个延续。在祖国的南部边陲,在*这片蕴含着希望与生机的土地上,同样曾经留下这位老财经工作者不断思考着的串串足迹。
“要么不去,去了就必须深入”
*年12月,*科米共和国。林海茫茫,风雪交加。不过下午两三点钟,这里已是夜幕低垂。
寂静而空旷的森林公路上,一辆轿车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地行进。车内坐着中国高级访问学者*及其助手,以及来自中资企业的一位向导。
*年8月,受*圣彼得堡财经大学邀请,*赴*作为期半年的研修访问。此行可谓*很久以来渴望了结的一个夙愿。
同许多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一样,对苏联对*,*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结。作为一个曾由共产党执政达70余年的大国,如今的*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很想好好地去看一看。随着他从财政厅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又得益于财政部有关领导的关心和安排,*终于如愿以偿。
“语言准备是来不及了,只能做些资料上的准备——我希望尽快动身。”一向沉稳的*,此时竟很有些“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味。
“这么大年纪了,出去考察个十天八天就行了。”也有朋友好心劝道。*不以为然:“如果只是在那边看看普京的国情咨文,看看他们的财税计划和社保制度,和在北京、在南宁、在网上看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考察十多年前我就已经做过。”*主意已定,“要么不去,去了就必须深入。”
为此,*一进*,就把大量时间放在了深入基层做实地考察上,其次才是与官员、学者等高层交流。他走访了农庄、企业、学校、医院、老人院、基层政府,访问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各阶层人士100多人次。
历时12天、驱车往返3500多公里对科米共和国的访问,即是*在*极其艰苦甚至危险的一次“深入”经历。
科米族自治共和国,是*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位于北纬65度,已接近北极圈。来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希望对这里的基层财政、社会保障和基础教育做一次对口考察,尤其想去看看那里的人们怎样过冬。
访问全部由民间安排,昼行夜宿,随机进行。为了赶时间,十几天里,他们没有下车吃过午饭。坐在车里啃上两口面包,咬上一截儿火腿肠,晃晃一半结了冰的矿泉水润润嗓子——这就是他们的一顿午饭。
更关键的是想到和没有想到的危险。轮胎是新换的,上面还揳了钉子,但有时每小时40公里的车速,汽车依然打飘打滑。
“您这回可真有点冒险了。”直到他们回到圣彼得堡,领馆的同志仍心有余悸,“夜间途经林区,车程足有五六个小时。万一车子熄火,路上没人,手机没信号,天寒地冻的,你们几个南方同志怕是真地很难回来了。”
想想,这才觉得有点后怕。
“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能力”
然而深入基层,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对*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年,中国*。南国的初春,乍暖还寒。别名英雄树的木棉花苞绽放,构成南国边关一道独特风景。时任*财政厅厅长的*穿行在千里边防线,心情却显得格外沉重。
此时,中越关系正常化已近十年,但在边境一线,战争的创伤似乎并没有完全抚平。许多山村路、电不通,严重缺水;不少群众住着低矮、潮湿的茅草房;中小学校危房严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连 ……此处隐藏9337个字……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规律,写成《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这可算得上我真正的第一本专著。书出版后,不仅受到广大老师的喜爱,也受到了学术界的瞩目和好评,先后四次印刷。在**年9月建国四十周年的时候,获得教育部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年获中国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优秀图书一等奖。
在20世纪末,情境教学总结的规律,在全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好时机中,顺其自然地向情境教育拓展。我觉得自己好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不仅是小学语文,而且是整个的小学教育;学校科研的队伍里不仅有我,有同年级的老师,更有全校的一大批青年老师,他们也满怀豪情地走到情境教育实验的队伍中来了。那情境,那前景,真令我?心潮逐浪高?。1992年的《奔腾的涌浪》一文便是我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如果愿生活像平静的小池,是为了追求它的安逸还是清澈?如果愿生活像山间的溪流,是爱恋它的孤独还是长远?如果愿生活像大海,是向往它迷人的色彩还是奔腾的涌浪?是的,生活是多角度的。每个人刻意追求的侧面也各不相同。我爱小池,也爱溪流,那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小学老师的生活有时像小池的明净,有时像溪流的清远,但似乎少了一点跳跃的涌浪。于是,我向往大海的奔腾……
1994年春天,《人民教育》决定开辟专栏,向全国推广情境教育。总编朱世和先生嘱咐我:?写出你的思想,你一定能写得很出色!?这种激励驱动着我认真地写。在《李吉林教艺录》专栏里,先后刊登了我的《以训练替代分析》、《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重要的观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以及后来的《教育的灵魂: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这八篇稿子比较集中地写出了1990年代后期,我心中沉思已久,并不断得到锤炼的想法。
语言文字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与社会、与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儿童学习语言必须与对世界的认识结合起来,需要激活形象思维,需要丰富语言资源,需要拓展儿童的视野,把观察、思维与
语言三者融为一体进行训练。那种没有感知为基础的语言训练,忽略儿童思维发展的训练,必然是抽象的,空洞无物的,最终则达不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以训练替代分析》)
我常常觉得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断地得到人世间最纯真的情和爱的熏陶,这
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
2014年冬天,华师大举行?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我应邀作为演讲的主要嘉宾。在会前我做了认真的准备,既不赶时髦似的把中国的情境教育纳入建构主义的范畴;又以开放的眼光吸纳情境认识中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理论,使情境教育的理论添加新意。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建构》的演讲,开场我便提到:
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碰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
为老师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大家都可以一展宏图。就在这时,我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说来也巧,当时,因为信息的闭塞,我尚不知道在地球的那一边,也开始了情境认知的研究。这种东西方教育同步的巧合,似乎是偶然的,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这表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东西方也往往会产生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惊人的相似,甚至相同的发现、发展。
接着,我回顾了情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建构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提出?拓宽教育空间——社会是儿童知识建构不可替代的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情感是儿童知识建构的纽带?、?利用角色效应——儿童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注重创新实践——‘发展’与‘基础’是儿童知识建构的双翼?。演讲反响不错,后来《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全文刊发了我的发言稿。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虽无暗礁,但曲折总是难免。有欢笑,也有泪水。我只是像一个长跑运动员执著地往前迅跑,激情与想象让我为孩子幸福成长而追求教育的完美境界,从朦胧到清晰,从清晰到急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我的自身便产生了一股子劲,驱动着我去实践,去研究,如此日积月累,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个有追求、有作为的
教师。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老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思想者。因为?思想者?,并不是?思想家?。
30多年来,我不断地用笔记下我思想的轨迹。在这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自己日益成熟,我已是?长大的儿童?。那年教师节,《人民教育》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我,长大的儿童》。这篇文章中,我从另一个侧面记下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发展的脉络:
一以贯之的认真的态度,伴随着这种真挚情感的实践,使我有了许多感受,
认识,主张和思想,于是我就拿起笔去写,写随笔,写散文,写经验,写论文,也写了专著,这些成果后来在全国得了很多奖,然而这都不是我的初衷。我觉
得通过概括,通过写,把零乱的思路,浅表的认识,变得条理化,清晰了,深
刻了。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简单,除了“文革”前的十篇
文章,以后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都不是40岁以前写的,更多的是在50
岁以后写的。我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当然现在又是奶奶和外婆,
家庭中的多种角色,加在一起的责任和负担是足够一个女性承受的。这时需要
的就是意志。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情感会产生信念,会转化成意志,并且有勇
气拒绝当校长、推掉当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的理事长,换届时主动向组织提出
不再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我想我的时间属于孩子,属于小学教育。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情?与?思?似水乳一般交融在一起,总是相互影响着,并构筑起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蘸着情感的水,写下近300多篇论文、随笔,2014年8卷本的《李吉林文集》终于和读者见面。在北京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等单位举行?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和情境教育予以高度评价。专家的思想也滋养了我的思想,丰富了我的儿童教育观,使我继续前行。两年后,在《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我又拿出新著《为儿童的学习》,纪录了我在情境课程孕育〃构建〃发展中的思想历程,及其操作要义。光明日报特此发表《李吉林:创造情境教育思想体系》评论文章,认为?情境教育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宝库。?
30余年的探索,让我更深地感悟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有思想的主导与支撑,才能更具深度、理性及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