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去哪儿了作文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以前过年期待吃好的、亲朋间走门串户,物质稀缺但年味和人味甚浓。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年龄的增长,现在过年远不如以前那般红火热闹,很多人都会感慨,如今经济上去了,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是人们开始不重视过年了吗?
在中国,每逢到年底,成千上万的人拥挤在回家的路上,火车、大巴、飞机甚至摩托队伍……不管有多远,回家的路有多难,人人都要抢在大年三十回到家中,形成中国特有的、庞大的人口迁移现象—春运。足以见得,“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依然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年的情结依然如故。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年的载体发生变化。
以前,人们物质生活匮乏,挣扎于温饱线,一心奔小康是目标。平日竭力勤俭,虽是极尽所能。每到年头,把吃穿的水准提到极致,吃一顿大鱼大肉、穿上心仪的衣裳都可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如今,中国人不愁吃穿,平日所想要的轻易得到,很难再营造出享受的高峰。年的蕴意和劲头也随之消失了一大块。
以前,人口流动并未兴起,祖祖辈辈的农村人大多坚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家族之间都在周围,村里、镇上人员兴旺,春节到处都是走亲访友的人群,亲朋好友、邻里之间互相道声“过年好”,脸上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九十年代开始,大城市在不断扩建和形成,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入驻城市,随之自己的圈子小了,成为都市里的异乡人,亲戚之间距离远了,来往的越来越少了,往日的走亲访友,改换成例行公事般的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微信,门前冷落,年的情感和意愿也失去了很多。
以前,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唯有民间习俗,正月里,各地乡俗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电视是唯一的媒体,春晚自然而然中国人心目中一道颇为隆重的“年夜饭”。如今,在城市,与年味相关的民间仪式接近消失,民间的崇拜与信仰在年文化中销声匿迹。大年三十,春晚节目中下一个出场的会是谁?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内容,坐在电视机旁的人们一律低着头,在忙着微信摇一摇,支付宝咻一咻,“咻~咻~咻~”的声音掩盖了电视机的歌舞声。这部分的年味去哪儿了?
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给长辈拜年等仍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坚守的形式,合家团聚、走亲访友是年不变的主题,这些过年的形式是年俗,种种人间亲情都深切寄托在年俗之中。
年实际上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过年时,生活与理想混在一起,无论是衣食住行、言语行为,无不充斥着特殊的内容、意味与精神。一直过着群居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和谐,其中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对子女的爱护之情,手足的牵连之情,邻里的互助之情,朋友的相援之情,以及对故土家乡的依恋之情。
其实,人情味是最深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