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叙事:他,促使我成长
薛志芳
师范毕业后,我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回忆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一张张稚嫩的脸、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像一个个电影镜头在我脑海闪过,当一个男孩的头像出现时,镜头停下了。
他,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在另一个平行班,因为和同学之间总是闹矛盾,而且一发起脾气来,有点歇斯底里,班主任感到烦不胜烦,难免怨声载道。那是一次课间休息,他和班上的一个同学因为一件小事打斗起来。班干部风急火燎地告诉班主任,班主任急匆匆地赶过去时,两个同学已经扭成一团,那架势就是要拼个你死我活。班主任二话没说就抱住这个男孩,想控制这个场面,没想到他竟大声指责班主任为什么要抱住他而不去抱住另一个同学,他本身就是受害者,这是对他的不公平。班主任气得只好把校长请去。经了解,原来是另一个同学先用凳子敲了他的背,他摔倒在地上,两人你一拳我一脚地开战了。校长找两个同学分别谈了话,批评了对方。但这件事并没有平息下来,回去以后,这个男孩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的妈妈,他妈妈看到他背上有伤痕,第二天就找到学校领导,而且提出要去医院检查。男孩在医院待了几天,家长拿着几处软组织受伤的检查报告找学校协商处理办法,其中一条就是要转班,他孩子没法在那个集体待下去了,他觉得同学和老师都对他充满了敌意。
就这样,校长找到了教六年级的我,希望我能够收下这个孩子,让他在我班完成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业。而且他也讲了这件事情的利害关系,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家长有可能会把情况往上一级的教育部门反映,这样对学校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希望我顾全大局,为学校排忧解难。当然,领导也给我戴了高帽子,班级管理有方,受到学生敬重,而且这名家长指定要转来我这个班。一开始我果断地拒绝了,并且跟校长解释了原因:其一,这个孩子是我们学校的同学,这个时候要转到我们班,我怎么给同学一个合理的解释。其二,对于这个男孩来说,马上就要毕业考试啦,可是他要面对一群新的同学,适应新的老师,这样对他的学习不利;其三,如果这个孩子不能够和我们班的同学和睦相处的话,怎样办?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没有当面说出口。这学生肯定是心理有问题,要不怎么会跟学生和老师闹成这样?在六年级教学任务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我怎么会愿意接受一个随时可能带来麻烦的学生呢?
过了几天,在一次学生做早操的时候,这个男孩的妈妈在操场找到了我,当面诚恳地请求转到我班,并说对我早有所了解,早想把孩子转到我班,我以这事需要学校决定的理由回绝了。后来校长又找我谈了一次话,而且承诺了,如果孩子在我班出现什么问题的话,学校会出面帮忙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答应试一试。
当天晚上,我跟他妈妈联系,让他跟孩子一再强调,来到新的集体,要以全新的姿态出现,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印象。然后我就绞尽脑汁地想,如何在班上同学的面前介绍他,才能让他尽快融入到这个新的集体,让班上同学尽快接纳他。
第二天一大早,他妈妈就陪着他背着书包来到了我的教室门口。我先让同学们停下了读书。然后牵着这位同学的手走上讲台,问同学们说:“这个同学你们认识吗?”大部分同学摇了摇头。“我在操场上见过。”“我在走廊上见过。“我在放学路上见过。”有几个孩子接二连三地说。“他是我们学校六年级另一个班的学生。上个学期,因为身体的原因 他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落下了一部分功课。他听说我们班学习的气氛很浓,有一批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而且同学们又乐于助人。于是这个学期选择来到我们这个班集体,跟大家一起学习。对新同学的到来,同学们应该怎么表示?”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我安排他跟班长坐在一起。然后接着对同学们说:“这个同学我不是很熟悉。下面谈谈对他的一些初步的印象。记得有一次在老师办公室碰到了他,他微笑着说了一声老师好,并且行一个队礼。我的第一印象:尊敬老师、有礼貌。还有一次期末阅卷的时候,我负责改作文。当我看到一篇优美的习作时,我忍不住和旁边的老师交流了一下,然后着重看了一下这个同学的名字。现在才跟我眼前的这个同学挂上钩。好有文采的少年!我的第二印象。至于他其他方面的特点,还有待同学们慢慢地去发现。我相信这位同学能够迅速地融入到我们班集体,也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一定能够跟他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我一边说一边留意着这个男孩子的神情,只见他的眼睛闪闪发光,充满着自信。然后我又观察了一下班上的其他同学,,他们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
当天放学前我就跟他妈妈联系,回家后让孩子谈谈对新的班集体的看法。他妈妈说孩子非常高兴,一路上跟她聊着当天的事情,喜欢这个班的同学和老师。然后我交代他妈妈每天主动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我。在学校里面,我就安排了跟他同坐的班长密切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如果他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就及时帮助他。如果遇到什么麻烦或者问题,班长不能解决的话,就让他及时过来找我。
第二天,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写作文。我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跟他简单地聊了几句,问他是否能够把这篇作文写好,他朝我点了点头。课堂上,在我辅导完以后,我看见他拿着笔唰唰地写个不停。大约半个小时以后。我来到他的座位旁,看他写了大概四、五百个字,我当场读了他所写的部分。虽然没写完整,但是赢得了同学的好评。这篇习作写完我批改后让他自己在全班读了一遍。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掌,我看到了他的脸上熠熠生辉。
第三天,我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刚落座,男孩背着书包进来了。手上拿着一个保温杯往我桌子上一搁,说:“老师,这是我妈煲的汤,给你喝。”我还没来得及说谢谢,他就一溜烟似的跑了。下课后,我把汤送到他座位上让他自己喝。他从书包里掏出了一个保温杯说:“这是我的汤,补充营养的。你的汤是润喉的,我听同学说你喉咙不好。”我心里一热,多么有心的孩子和家长!“谢谢你们母子俩!”说完我回办公室慢慢地享用了那杯热气腾腾的润喉汤,那真是沁人心脾。
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他在班上相安无事地度过了大概半个月。一天中午,和他同坐的班长急冲冲地跑过来,大声地说:“老师,不好啦,新同学发火了。”我听了,一路小跑来到教室。只见他站在座位旁,脸胀得通红,眼睛里面有些许血丝的,龇牙咧嘴,脖子上青筋突兀,两只拳头攥得紧紧的,那样子煞是吓人。看到桌面上摆着没下完的象棋,我示意其他同学散开,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地说:“生气了,来,老师带你消气去。”
他一声不响地跟我来到了办公室。我倒了一杯温水送到他手上,说:“你常给老师送过润喉汤。老师送你一杯消气水。喝下它吧!”他一仰头,两口就喝完了,脸上的神情柔和多了。我搬了一天把椅子请他坐下,轻声问:“谁惹你不高兴了?能说说吗?”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原来是他在和同桌下象棋时,他占了上风,旁边的同学给同桌出谋献策,指指点点,惹他发怒了。听他说完,我已经明白了几分。我看着他的双眼对他说:“观棋不语真君子,观棋同学的做法确实不对。你当时把拳头抓得紧紧,是想揍他们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虽然你很生气,但是你的拳头没伸出去,说明你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了,老师为你点赞!”他眼里露出了一丝欣喜。“如果你的拳头打出去了,可能是怎样的情况,现在你能想到吗?”他目光朝下,想了一会说:“会伤害到同学,还有可能和同学打起来,会两败俱伤。”“你原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吗”“不愿意。”他果断地回答。“生气时,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人。今天这件事证明你很了不起!希望你以后不管多么生气,都能管好自己的拳头。”我再一次肯定了他。接下来我问他,班上同学对他的态度怎样,他说很好,我又借机表扬了他学习上的进步。看着他心平气和地走出办公室,我心里松了一口气。兼听则明,为了客观起见,我又找与他同坐的班长来了解了一下情况,事情如他所讲的一样。
那天放学前的总结,我先肯定了课余时间下象棋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接着表扬了男孩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了严重的后果。然后让同学们探讨一下,下象棋时应该有些什么样的规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双方下棋时,棋子一旦落棋盘就不能反棋,旁边的同学只看不语。后来象棋还是继续下,只是没有因此发生过矛盾。很快,他就跟班上的同学打成了一片。据他妈妈反应,回家以后他的情绪非常好,经常提到班长同桌对他的帮助,不时说起班上有趣的事情,学习方面能主动完成作业,作业的质量也越来越好。这位男生除了下棋和同学们发生了冲突以外,整个学期还跟同学闹过两次小矛盾,事后他都能平心静气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下决心改正。毕业考试,语数英三科都上了90分。为此,学校领导特意在大会上表扬了我。
这个孩子现在已经上高三了,一直跟我保持着联系,每年的教师节都会给我发来真诚的祝福和问候,在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也会跟我报喜。每次收到他的消息,我都感到一种莫名的愉悦。
与这个男孩相处的短短几个月,与其说是我付出了不少的时间,花了一定的心思,不如说是他带给了我不小的收获,他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身为教育者的幸福,同时明白了要转变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的几点经验:
一. 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于这个孩子,我既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也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明白了他和老师、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的原因既有家长教育理念上的偏差,也有这个孩子自身性格上的不足,当然也包含着老师处理学生矛盾的些许不妥。因此我才能对症下药:密切联系家长,赢得她妈的支持;适时肯定孩子,帮他找到自信;灵活解决问题,促进他心理健康发展。
二. 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是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经常用“是否尊重师长”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品行。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是否对学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我经常想,我现在是一名老师,但是我曾经也是学生。所以将心比心,我希望老师如何对待我,我就应该怎样对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他的人格、劳动、成绩、隐私等。这男孩刚来我班时我跟同学谈的两点印象就是对他的认可,就是对他的尊重,让他带着愉悦的心情充满自信地开启新的学习和生活,也为他迅速融入新集体奠定了基础。
三. 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对性格与众不同的孩子,发现他学习上有了丁点的进步,行为习惯上有了稍许的改变,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课堂上一个赞许的眼神,作业本上一句鼓励的评语,闲聊时一声轻声的问候,都能使学生精神振奋。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老师要深入了解、积极沟通、认真倾听,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明白他们的情感需求,进而帮助他们、开导他们,使学生情感得以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心灵得以慰藉。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学习了一点心理学的皮毛之后,我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找到了问题学生转变的依据:现在的孩子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需求,那就是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具体地说,他们需要时时刻刻有人关爱,他们任何的付出能够得到认可。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如果每个教育者能够让孩子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认可,那么不管个体差异有多大,他一定会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幸福的公民,甚至是国家的栋梁。面对逐步增多的问题孩子,身为老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