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地方高校探索学科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4-06-17 21:38:16
地方高校探索学科建设的启示[此文共3123字]

要为学科发展谋得更多资源,必须紧跟地方经济产业和社会建设发展步伐,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寻求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

近日,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国家第11次学位评审结果,苏州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一,获批的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了10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至此,苏大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总数位居地方高校之首。

一级学科博士点是衡量一所高校学科建设和办学层次的重要指标,苏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高校,为何能交出如此“漂亮”的成绩单?

探索一:学部制改革,精心凝练学科方向

在此次获批的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名单中,苏大医学部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独占三席,成为该校入选最多的学院(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与该校从学科发展大局统筹规划,不断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提升学科建设管理水平不无关系。

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非常复杂,一直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科研难题。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尹斌专注的正是这一领域。不久前,他所申报的“纳米技术在白血病病因和病理学研究的应用”课题获批成为2011年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他将与苏大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教授携手开展课题研究。长期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摸爬滚打,尹斌有很深的体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优势互补,往往能给研究者带来更多的灵感,把科研平台搭建得更广阔。”

在拥有11个大学科门类的苏州大学,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正逐步显现,学科交叉而“摩擦”出的“科研火花”比比皆是。2008年,学校试点学部制改革,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组建了医学部和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资源整合的优势在此次学位点申报中凸显。医学部因此一举拿下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化部也斩获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地处长三角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苏大人认识到,要为学科发展谋得更多资源,必须紧跟地方经济产业和社会建设发展步伐,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寻求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2006年,江苏率先提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苏州大学应声而起,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免疫学研究中心等对接新兴产业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苏州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生态型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课题组,整合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东吴商学院、社会学院、教育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等,已逐步转化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

探索二:内扶外引,科学架构师资队伍

学科引领是方向,人才驱动是根本,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最重要因素。为此,该校围绕重点学科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内扶外引并举,以“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构建为主要形式,向海内外招聘特聘教授,连续10次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布“求贤书”,面向世界延揽精英,同时实施“东吴学者计划”,全力打造师资人才队伍。

苏大的求贤若渴和爱才惜才,令中科院院士、苏大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院长李述汤教授感受印象深刻。2008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该校相关负责人得知李述汤院士有意在内地科技发展,于是两赴香港诚邀他听取意见,最终他被苏大人的诚意打动了。学校专门新建了一幢8000平方米的新大楼给李述汤团队,让他们能参照国际标准建实验室,并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拨出5000万元作为对实验室的先期投入。目前,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自主研发成功“有机发光二级管”,有望在未来取代白炽灯。

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创立三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30多项,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篇;同时,顺利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人才培养链,也成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亮点之一。

人才引进在大形成了“连锁反应”。近四年来,该校共引进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各类人才450余名,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蓄积动能。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研究院、软凝聚态物理及其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等十多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得以成功组建。一个个学术梯队合理、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学科队伍给苏大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近年的科研立项和获奖成果来看,该校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目和获奖项目的取得者80%源自领军能力强、学科基础好、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梯队。

“内扶外引”,旨在培养本土学术精英的“东吴学者计划”,实施三年多来,已有20名优秀学者获得资助。通过项目申报、平台建设,苏大有意识地增强本土教师与引进学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校内外学术精英尽快融合。苏大首批“东吴学者”陈林森教授团队所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微米级光刻直写技术”已被应用于全国第二代身份证、新一代驾照、“十七大”代表证的视读防伪。“东吴学者”方世南教授主持承担的“昆山特色价值观研究”课题,首次提出了昆山特色价值观的概念和国内区域特色价值观的研究领域,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江苏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使苏大学科建设充满了“爆发力”。2010年,苏大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8项;纵向项目经费1.1187亿元;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达到1305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包括重大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共23项,居地方高校之首。

探索三:加强平台建设 培养创新人才

学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在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看来,“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而高校培养人才的平台就是学科。因此,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高校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源泉。”

从学科结构来看,该校现有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所覆盖的学科有很大一部分均与江苏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环境保护、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沿海开发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继续推进这些学科的建设对于优化江苏省学位授权体系,建设高教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加强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均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校以国家、行业、地区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打造了一批学科平台,促进了相关学科建设水平上再新台阶。在医学生命科学领域,参照国际一流医学研究中心的标准,投入1亿元组建了“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该研究中心就获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使学校在血液学方面原有的传统优势得以进一步巩固;在金融工程领域,建立了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加强了与苏州东吴证券合作,立足金融衍生品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两大方向,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最前沿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金融工程创新平台;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重点建设的“现代丝绸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地方多方位合作研发,拥有多个第一和多项知识产权;“现代光学技术研发平台”依托学校光学工程学科,其研究成果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之上,在平台基础上成立的苏大维格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高科技企业,其全息激光技术广泛用于新一代身份证、护照、驾驶证上,占领了全国70%的市场,打响了光学工程学科的“苏大品牌”。

高水平实验室是一流大学保持其学科领先地位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为学校培养勇于创新的学生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0年,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中,医学部药学专业贝永燕同学主持的国家级项目《乳糖化修饰性壳聚糖主动肝靶向抗肿瘤纳米给药系统及药效学研究》和医学部生物信息学专业赵金芳同学主持的项目《纳米氧化钛引起小鼠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经过论坛组委会组织专家的匿名评审,分别从各校推荐的348篇学术论文和352件展示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进本届创新论坛的学术论文集和创新项目展板集。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三年级博士生袁建军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等一类核心期刊上均发表了一篇论文,目前还有两篇一类核心期刊的论文也即将发表。目前,他还承担着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江苏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深入到苏南苏北的若干市具体调研江苏省省直管县的运行状况。

最近几天,朱秀林在喜悦之外更多的是思考。在刚刚结束的首批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评选中,学校的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血液转化医学、微纳光学、艺术学五个学科入选一期工程名单。他开始谋划,“地方高校怎样做,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毕竟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

《地方高校探索学科建设的启示[此文共312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奶茶文秘网 www.naichacy.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