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包拯》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31 09:56:44
《包拯》七年级语文教案[此文共3721字]

《包拯》七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包拯》七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教学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及时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准备

有关字词、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学生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二、 指导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 示范朗读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四、引导复述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同学们选取一个段落来复述,要求准确,生动。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

五、本课小结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课我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请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六、板书设计参考

人物传记

包拯

脱脱(元代史学家)

鬻、徙、砚、率、遗、耶、割牛舌案进贡砚台

敛、惮、恶、嫉恶、苟、赃、出使契丹严峻执法

茔克己奉公

七、作业设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闻者皆惮之

(3)与人不苟合

(4)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2、翻译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1、启发发言:同学们对《包拯》一课提出了哪些疑问,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肯定学生解疑的方法,并做恰如其分的指导。

三、 引导评价

启发: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接触了几篇传记,(投影: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四、 诱思导学

五、 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已接触过几篇,哪位同学们能举例谈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2、提问: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五、拓展巩固

1、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六、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七、作业设计

填空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第2篇:《包拯》七年级语文教案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包拯》七年级语文教案范文,送一篇给你。

《包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以及结构形式。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通过本文记叙,认识包拯——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教育学生要为人刚正、廉洁,使学生热爱今天的新社会。

4、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1、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2、了解包拯的优秀品质。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通读课文,熟悉课文。读准字音。

二、导入新课

“青天大人”是我们对封建社会清正廉明的官吏的美,其中包拯青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来学习这篇古文《包拯》。

三、正课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比照阅读。

对照课文,根据下边注释,大体了解本文记叙的相关内容。

明确:本文介绍了包拯为官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表现包拯的优秀品质。

3、补充课文字词解释,再读课文。

主来诉:失主/起诉 杀而鬻之:表顺接/代牛 惊服:吃惊/叹服 徙知端州:平迁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因为/都/用来/赠送

使契丹:出使 其人遂无以对:就,于是/用来/应对,回答 虽甚嫉恶:即使/很,十分 不从吾志:听从

4、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5、请学生试译下列语句。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明确:(当时)有人偷割别人家的牛的舌头,失主来告状。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明确:涿州也曾经开城门,剌探边疆军事机密,何必开便门呢? ③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明确:(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没有一个不因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6、请学生复述文中介绍包拯的四件事。

四、作业:

1、文中表明包拯廉洁奉公的语句:

2、文中表现包拯爱憎分明的语句:

3、文中表现包拯生活俭朴的语句:

4、文中表现包拯改革诉讼制度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包拯的廉洁的美好品格?通过什么事例表现?

明确: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文中通过包拯在端州任职,一改以往惯例,不谋私利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廉洁的美好品格。

2、包拯性格刚烈,可是他爱憎分明,又有原则性,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3、文中包拯位高权重,可是他生活极为俭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包拯素以“包青天”见称,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能够直接面对百姓,倾听他们的冤情呢?

明确: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5、包拯严以律己,对后世子孙同样充满了希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明确: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分析

1、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

本文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文章开篇先介绍人物姓名、籍贯等。第二步,以人物生平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第三步以议论的表达方式,评价人物,本文最后一段从人物的性格,为人处事,生活简朴作风以及遗训四个方面总结了上文。因而全文脉络清晰,详略有致。文章还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写。

2、本文结构特点。

先分说后总说,先记叙,后议论。

3、本文以事写人

审盗割牛舌案——表现包拯机智,断案如神。

任职于端州——表现包拯廉洁奉公。

使契丹——表现人物立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任开封府——历明吏制、广开言听。

四、小结

本文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包拯青天这个人物,告诉我们为官清正廉洁,才能造福一方百姓,造福于国家。

五、作业

在封建社会,类似包拯的清官还有哪一些,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

〖材料〗以海瑞为例,他生于明朝衰弊之际,一直以“天下治安”为念。为淳安知县时,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及任职朝廷,他更不顾身家性命,指斥时弊:“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他逆批龙鳞,对皇帝说:“吏贪官横,民不聊生”,“陛下之误多矣”。连皇帝也赞叹道:“此人可方比干”。

清康熙朝以清官辈出著称,这与当时朝廷和士人推崇理学、崇尚清节的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像人称“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曾对康熙帝说,自己之清廉来自家教,“臣父在日,常训臣以廉谨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不孝”。故其在官,“不以妻子自随。斋用丝粟以上,皆运致于家。循分自尽,而人皆信之”。这可以说是“赔本”做官之典范。著名清官于成龙,出仕时即表示“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终其一生,摒绝馈送,“凡在亲戚交游相请托者,概行峻拒。所属人员并戚友,一介不取”。康熙帝称其“服官敦廉隅,抗志贵孤洁”,为“理学之真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初实行的是低俸禄制度,官僚待遇非常菲薄,要做清官,就意味着要过清贫的生活,于成龙官至总督,每天还以青菜为食,致有“于青菜”之名。陆陇其虽为知县,仍“与妻同驾小舟,惟有图书数卷,其妻织机一张而已”。对这些官僚来说,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境界,是无法承受这种艰苦生活的。

陈瑸是广东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初授福建古田知县,继任台湾知县。他有一句为官名言:“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这话颇有防微杜渐之意,实可供后来者咀嚼再三。在古田、台湾任上,即以“廉能著称,舆情悦服”,因此被破格提拔为偏沅巡抚。初任巡抚时,他就将横役累民的湘潭知县和长沙知府革职查办。继而又上疏言及关乎民生的十件大事,包括“禁加耗以苏民困”、“禁酷刑以重民命”、“粜积谷以济民食”、“置社仓以从民便”、“崇节俭以惜民财”、“禁馈送以肃官箴”等,款款击中时弊,并躬行实践,赢得各方赞誉。更有可称者,陈瑸死后,留下遗书,将自己应用而未用的“衙门公费银”解交国库,“以尽未尽之心”。康熙帝叹曰:“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亦见有清官,然如伊者,朕实未见,即从古清臣,亦未必有如伊者!”(《清史列传·陈瑸传)又据史载,陈瑸一人为官在外“几二十年,未尝挈眷属、延幕宾,公子旷隔数千里,力不能具舟车一往省视。仆从一二人,官厨以瓜蔬为恒膳,其清苦有为人情所万不能堪者,公晏然安之,终其身不少更变”。对于一个封建官僚来说,把“清廉”挂在嘴边或者偶尔作作样子,借以欺上瞒下,也许是常事,但像陈瑸这样身处官场而能始终保持清苦本色恐怕真的不太容易。陈瑸虽未得“第一清官”之御封,但其清廉的操守已远非张伯行所能比,更何况他不但是清官而且还是干吏呢?!

《《包拯》七年级语文教案[此文共372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奶茶文秘网 www.naichacy.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