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

时间:2024-03-10 02:08:26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此文共13921字]

说明: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一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对自身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与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撑,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蕴。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本色

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焕发出了更加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应用它。”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主动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地建构自身思想文化的过程。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本质上看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迷失方向、改变本色。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融百家于一炉,是世代中华儿女智慧的历史结晶。作为历史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仅供陈列的摆设,也不是僵死的化石,相反它是含苞待放的花朵,随时可以绽放出自己的色彩。

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走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流淌于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变革图强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武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其根基就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具体来说,其一,不忘本来。即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继承是最好的创新,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其二,吸收外来。即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一方面,必须以开放包容精神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必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创造“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型文明观。其三,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新的时代精神的滋养。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灵魂

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在于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样态碰撞、互动与融合,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但是繁华景象的背后,一些缺乏文化责任、历史认知、社会担当或者别有用心的文化形态,通过新生的经济业态、多元的生活方式以及便利的信息手段纷至沓来,蜂拥而至。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较量,积极回应西方价值诘难、价值干预和价值渗透,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4.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外化

话语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述媒介和思想交流工具,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价值立场,关乎理论的实质、价值的导向和文化的领导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

考察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荣辱与兴衰,总是与一定的话语体系相联系的。早在公元前8世纪至2世纪的文明轴心时代,中国创建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话语体系。正是在这一独特话语体系的引领之下,中华文明不仅延绵不绝、一体贯通,而且逐渐达于鼎盛,以至长期雄著世界。

但是,鸦片战争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渐丧失了自已的传统话语体系。终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一种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话语体系诞生了。正是在这种话语体系的指引下,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彻底改变近代以来中国在话语体系方面的窘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话语、中国声音在国际上依然不够强大。中国要想在国际话语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体姿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富有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独特话语体系。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二

思维方法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科学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方法有助于人们真实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 ……此处隐藏9326个字……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书记一次次访贫问苦,深入田间地头,在灶台炕头与老乡促膝谈心。每年春节前后,他都会来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贫困地区,把温暖和关怀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每年的全国“两会”,他都要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省份,参加代表团审议,改善民生、精准扶贫,是总书记关注最多的话题。从沂蒙山到井冈山,从延安杨家岭村到湘西十八洞村,民生问题始终是总书记牵挂的头等大事。住房问题、食品安全,养老院服务质量、冬季取暖、垃圾分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推进“厕所革命”,都列入了议事日程中。总书记还高度重视关心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出对残疾人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两个格外”使8500多万残疾人感动不已、备受鼓舞,点亮了他们心中自强不息的明灯。透过这些民生实事,我们深切感悟到了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民本情怀。

_x社会建设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是人民主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提升到新的高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指出“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把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同采访党的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又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依靠人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重视社区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抓好公共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_x社会建设思想充分体现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民生为本,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坚持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统一的实践性。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生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地满足这些新需要,不断把人民期盼变为现实。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一,发展经济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没有社会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民生改善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人均GDP排名仍在70位左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雄厚物质基础。第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所有发展成果最终都要落实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能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必须坚持既注重效率又体现公平,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和发展相统一的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既源自理论也扎根于实践,既立足我国国情也放眼世界,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解决好中国13亿多人的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考验,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民生改善的根本立足点,这就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设定民生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注重形成合理预期,努力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二要保住基本、坚守底线。要不断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按照公平、普惠、可持续的原则,满足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最基本需求。要更多关注短板和薄弱环节,把公共资源向最 需要关心的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倾斜,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三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等问题,促进各项民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更加公平合理、更加规范有效,不断巩固和扩大民生建设成效。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范文。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此文共1392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奶茶文秘网 www.naichacy.com 版权所有